文體“變臉”為哪般
【謎面·謎底】
文體“變臉”為哪般
■ 謝宗玉
那天在某市講座,腦袋突然靈光一閃,然后,就膽大妄為地,把一個毫無依據(jù)的觀點給拋出去了。我說,是因為通往人民大眾的路被隔絕了,文學才會“唐詩宋詞元曲”,不停地“變臉”,向著底層、再底層進發(fā)。文學的生命力不在于它本身的優(yōu)雅深邃與否,而在于它的人民性。
第二天一大早,忙著上百度查看。初步判斷,迄今為止,的確還沒有人是從這個角度看問題的。既然如此,那我就不揣冒昧,稍作整理,看能不能將它忝為文學流變的因緣之一?
盡管已無信史可查,但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,文學的出現(xiàn),要比文字的出現(xiàn)早得多。借一種有節(jié)奏、有韻律的號子,來反映勞動時的喜怒哀樂,或加強勞動者之間的同心協(xié)力,大概便是詩歌的雛形了。而在文字出現(xiàn)之前,要將一件事情口述清楚,也必須借助文學的修辭手法。文字出現(xiàn)后,由于很長一段時間,識字只是上層人物的特權,原本遍地花開的文學,驟然向中心收攏。文學跟政治軍事一樣,被“集權”了。正史的“目光”,只會關注王權體系里的文學,民間文學則被排除在外??墒聦嵣夏兀孔怨乓詠?,民間文學或許在形式上不如上層文學文采斐然,但在內容上,卻要比上層文學飽滿鮮活得多。但話語權一旦被“正統(tǒng)”所掌握,“粗鄙俚俗”的民間文學只能隱姓埋名了。
如果說文學源起于《詩經(jīng)》的話,其實是源于《詩經(jīng)》里的“風”,“風”正是從民間收集上來的歌詞?!对娊?jīng)》里的“雅”和“頌”是王權體系下的識字人仿“風”而作,其思想性和藝術性都不及“風”,但這不是重點。重點是,整個王權體系卻憑借“雅”和“頌”完成了對民間文學“風”的交割。從此說到文學兩字,基本與民間文學無關了。
楚辭是王權體系下正統(tǒng)文學的發(fā)軔。所以如今的楚人說起文學,會把楚辭當作文學的源頭。由于沒有民眾基礎,楚辭出師不利,只曇花一現(xiàn),就迅速湮滅了。在歷史的時空中,它僅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、或者說一具僵尸被保存下來了(從這一點來說,將《離騷》定為中學必背篇目的人實在是愚不可及)。
而人民性是文學的靈魂,“興觀群怨”,“文以載道”,如果失去了吐槽對象,失去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,那就沒有任何意義可言。正因為這樣,正統(tǒng)文學才會開始一次次地“大變臉”,目的就是想讓正統(tǒng)文學從王權中心出發(fā),楔入民間,遍地開花。
到漢代和三國兩晉南北朝,不事稼穡的讀書人多了起來,文學的主陣地稍稍下移,文學成了文人爭奇斗艷、彰顯才華的手段。漢賦和六朝駢文,從語言到形式,都華麗精致得一塌糊涂,但這跟普通老百姓有什么關系呢?官方為了彌補這個尷尬,便讓樂府采風民間,于是便有了更接地氣的樂府詩出現(xiàn)。那時期樂府詩或許比駢賦更為流行。但正史里,它的身影只能若隱若現(xiàn)。楊雄及司馬相如等人,才被認作是那個時代的主流。
社會動蕩,一批文人飽受戰(zhàn)爭離亂之苦,建安七士和竹林七賢等詩人從樂府詩中得到啟發(fā),將《詩經(jīng)》中“風”的煙火味給繼承了下來,反而更具生命力一些。延綿到唐代,正統(tǒng)文學再次“變臉”,詩風盛熾,幾乎是凡識字之人,必有絕句律詩出手。但正統(tǒng)的文學依然局限于識字人。所以白居易要問道于文盲嫗姥。他是想讓自己的作品真正走進底層百姓,這種努力是值得稱道的。杜甫可能就沒有作過這方面的努力。詩圣一生為國為民,詩歌飽含對家國人民的深沉之愛??伞敖泻坝谏酥校藚s并無反應”,先是茅屋被頑童所破,后來又客死于湘江邊的破船上,川湘蠻子全然不知此君為何人。
絕大多數(shù)唐詩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,將天下民眾的憂樂記掛于心。但可惜的是,寫唐詩的文人并不了解老百姓真實的困境和欲求,以及審美趣味和欣賞能力。所以唐詩無論怎樣“姹紫嫣紅”,但其“十里春風”并沒有吹進老百姓的心田,這是唐詩的悲哀。
宋朝則是一個耽于享樂的社會,文學再一次與音樂緊密相連,秦樓楚館中,連那些不識字的小丫頭,都能從咿咿呀呀的唱腔中,感受文學的魅力,浸染詞句的韻味。可宋詞還是因為過于雅致,并且在內容上幾乎把老百姓的疾苦完全置于身外,一味朝著風花雪月的個人情趣去了,從而與廣大老百姓失之交臂。但不管怎么說,在宋代,文學的商業(yè)性是給充分挖掘出來了。一首好詞,不亞于黃金千兩!可以肯定的是,宋詞應該比唐詩更受市井百姓歡迎。
元代科舉被廢,不能將才華“貨與帝王家”的文人,終于將目光投向底層勞苦大眾。而憑藉音樂演唱的曲令,對于不識字的老百姓,便是一種最好的文體了。感謝黑暗的元代,它可能是這之前所有朝代中識字普及速度最快的社會。借助劇曲的“小傳單”在勾欄市井里的發(fā)放,類似文盲“韋小寶”那樣的人,也許不識三字經(jīng),但很有可能將這些曲目唱詞識個遍。
明清小說的出現(xiàn),說明在普通老百姓中,文字的普及率,已經(jīng)達到了一定程度。由唱戲劇到寫小說,由唱小曲到說書人,正統(tǒng)文學自《詩經(jīng)》“收權”后,經(jīng)過重重突圍,終于與民眾接軌了。四大名著、《三言二拍》《金瓶梅》等都成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(說來可笑,小說在當時并不算正統(tǒng),還是被后人扶正的)。
“五四”以來,白話文興起,寫作的門檻一下子降低了,普通老百姓不但能看,而且還能寫(不再是口述了),正統(tǒng)文學與民間文學在這時候原本可以達到完美的交融,但可惜的是,因無堅船利炮,當時的中國處處受制于人。懷疑主義盛行,形而下的貧弱導致了形而上的模仿,西風東漸,白話文之后的文學觀念與理論,幾乎全是照搬西方的。
在這里,我不想分析東西方文學的優(yōu)劣成敗。我只是想說,我們依照西方文藝理論創(chuàng)作出的所謂“純文學”,或許并不符合我國人們的閱讀趣味?在沒有其他文藝娛樂的時候,借助白話文席卷的浪潮,上世紀八十年代,它的確有過一段閱讀上的狂歡史,但在電視、電腦、電游,以及層出不窮的娛樂軟件的圍追堵截下,“純文學”已迅速萎靡到無法想象的地步。
好在,從本土出發(fā)的網(wǎng)絡文學強勢崛起,已有與“純文學”分庭抗禮并呈全方位超越的趨勢,其意義不管如何夸大,都不過分。它意味著民間之“風”被王權收編進《詩經(jīng)》后,經(jīng)過漫長的幾千年,被忽略被邊緣化的民間文學借助科技的力量,終于有了與正統(tǒng)文學同臺競技的機會,并且以絕對的優(yōu)勢“秒殺”了正統(tǒng)文學。
嘿嘿,以后的文學將以何種面貌出現(xiàn),絕對是任何組織力量所無法把控的。一切,全憑春風春雨梳理過后的民間沃土說了算。
(作者為中國作協(xié)會員,一級作家,湖南省作家協(xié)會副主席)
本報擁有此文版權,若需轉載或復制,請注明來源于中國政府采購報,標注作者,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。否則,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責任編輯:LIZHENG
點擊排行
歡迎訂閱中國政府采購報
我國政府采購領域第一份“中”字頭的專業(yè)報紙——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已于2010年5月7日正式創(chuàng)刊!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由中國財經(jīng)報社主辦,作為財政部指定的政府采購信息發(fā)布媒體,服務政府采購改革,支持政府采購事業(yè),推動政府采購發(fā)展是國家和時代賦予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的重大使命。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的前身是伴隨我國政府采購事業(yè)一路同行12年的《中國財經(jīng)報?政府采購周刊》。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以專業(yè)的水準、豐富的資訊、及時的報道、權威的影響,與您一起把握和感受中國政府采購發(fā)展事業(yè)的脈搏與動向。
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為國際流行對開大報,精美彩色印刷;每周二、周五出版,每期8個版,全年訂價276元,每月定價23元,每季定價69元。零售每份3元??梢云圃隆⑵萍居嗛?。 可以破月、破季訂閱。
歡迎訂閱《中國政府采購報》!
訂閱方式:郵局訂閱(請到當?shù)剜]局直接訂閱)